為何選擇這本書
Gen AI 的出現正式宣布我們人類進入一個全新的AI時代。四面八方的消息都預測未來5-10年AI將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。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,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角色將會是怎樣的呢?
作者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是一位極具份量的歷史學者。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他的著作《人類大歷史》。當我得知這本書的問世,立刻下定決心要閱讀。我深信他以歷史角度來分析AI與世界之間的關係,一定能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來看待AI。至少與一般對話中大多數討論AI或GPT的應用有所不同,他更深入地理解AI對社會所帶來的結構性變革。
這本書的關鍵要點
這本書首先定義了資訊的概念,接著介紹了現今人類網絡的組成,並引出了非生物網絡這個概念,最後分析了AI與政治之間密切的關係。
資訊的定義
一般來說,我們會認為資訊的目的是要呈現現實,讓我們更接近真理和事實。然而,實際情況並非如此。資訊在歷史上的作用並非在於呈現現實,而是在於連結各種不同的人、事物或概念,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,如夫妻、國家、金錢等。這些新現實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。因此,資訊的核心並非呈現,而是連結,將不同的人、事物連結在一起,形成一個網絡。
人類網絡
人類網絡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來組成。
故事
人類之所以能組織不同的群體,在世界各地進行大規模合作,完全仰賴每一個故事將我們連結在一起。
聖經使全球各地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連結在一起,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、種族和成長背景,但擁有同一個宗教和信仰。聖經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許多人在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價值觀。民族主義增加了人民對國家或民族的歸屬感,國歌讓人民聯想到國家過去的建立歷程,以及人民為此努力和每一個重要里程碑,進而促使人民凝聚一致。而全球化貿易網絡則建立在我們對同一套貨幣、企業和品牌故事的信任之上。
在人類世界中,現實不僅僅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,主觀代表個人情感,客觀則反映自然定律,例如地心引力。此外,還存在第三種現實,即主體現實。透過不同的故事獲得共鳴,我們創造了現實,例如法律、國家、貨幣等。這些主體現實並非世界起初就存在的,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。
文件
故事激發了人類建立自己的國家,但實際上,要維持國家的安全、提供教育、醫療等服務,需要向人民徵稅。這涉及收集大量資訊,如財產、債務、帳單、薪水等,並以各種清單和列表的形式來記錄和計算。我們通常容易記住故事,但對於大量資訊,例如清單和列表,我們需要一種有系統的方式來記錄,這就是文件的作用所在。
文件除了記錄,最大一個作用是判定所有權誰屬,例如屋契用來證明房屋合法擁有人,護照用來證明國民的身份或居住權。而這些文件需要有一個中央體制去認可,所以引伸到官僚制度。官僚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社會秩序,把世界不同的現實分類,這強化了中央的權威。
錯誤
人類總會犯錯,而其中避免我們犯錯的方法是去追求一套絕對正確的超人類法則。宗教權威是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例子,我們會相信聖經為真理,而當世界不斷發展,我們需要將舊有資訊連結到新的情境中,這過程需要有人去解讀,因而形成不同派別的宗派和教會。由於教會制度由人類組成,最終難免犯錯,雖然會承認個別錯誤,但仍要維持制度的絕對正確。
另一個避免犯錯的方法是自我修正機制,科學領域便是運用這種機制,鼓勵懷疑現有的事物,支持打破故事或秩序的觀念,以引導人們走向更正確的方向。
非生物網絡
作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概括人類網絡組成的元素,其實是想要延伸到AI能否創造另一個非生物網絡,由電腦之間的連結組成。這個網絡同樣可以擁有人類網絡的三個方面,並且展望未來AI可能的發展方向。
故事
AI既能做決定又能創造想法,它不需要理會人類的意識,而以其超越人類的智慧去實現人類起初所設定的目標。現今社群媒體所使用的演算法,其唯一目標是增加用戶的參與度,最終為平台帶來更多廣告收入。演算法不會去評估內容是否符合道德標準,例如當具有煽動人類仇恨情緒的內容引起高度關注時,演算法就會選擇推薦更多這類內容給用戶,最終這些內容形成一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故事,加劇人類之間的仇恨和對立。
往後如果AI能夠研究人類的情感與事件的關聯性並模仿人類,當AI與人的親密度提高時,我們又能否分辨出誰是AI誰是人類呢?未來網絡上可能更多發布的資訊直接由AI發布,這種潛在的AI參與將影響著連結著人類的故事,並創造出我們難以預料的現實,改變著人類的生活。
文件
文件的作用是記錄和判定所有權,其實文件還有多一份意義,它能夠反映我們的政治取向、財產狀況、家庭關係、技能興趣等,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深入的了解。當一個智能程度遠超人類並能夠處理大量資訊的AI出現時,AI不需要休息,可以全天候與網絡連接,這意味著中央政府或企業互相合作便可以輕易地利用AI監控我們的生活,為我們做出不同的社會評級。
錯誤
剛才提及到社群媒體所使用的演算法存在的盲點,它只會按照所設定的目標行事,不會考慮目標本身的正確性,或者目標是否符合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,並且可能採用非人類能夠預見或阻止的策略來實現目標。如果這些AI技術的領先公司沒有加入自我修正機制,不去考量謊言和仇恨,將導致人類甚至國家關係出現分歧。
此外,演算法有可能發現並強化人類的偏見,它不會消除這些偏見,反而會學習並放大它們以達到最終目標,進一步加劇種族和性別歧視,無法在真理與秩序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AI與政治之間密切的關係
為了讓AI能夠健康地與人類合作,以下是四個重要方面:
- 以善良為出發點,幫助人類而非對抗人類。
- 保持去中心化結構,資訊不能集中在政府或企業,而應分散在不同的獨立管道或部門。
- 需要具備自我修正機制,成立獨立機構監控和審查政府或企業AI的應用範圍。
- 尊重人類擁有休息和改變的空間。
目前AI決策可能難以被人類完全理解或預測,而要確定審查演算法設定的標準也是一個挑戰。然而,官僚和藝術家的合作可以增進對AI的理解,避免使電腦網絡變得難以捉摸。
AI將帶來革命性的變革,不僅自動化許多工作、改變社會結構,還將影響人類身份定義。我們對AI的定位將決定人類的未來。如果我們重視生物身體的存在,AI將是人類的輔助智能;但若我們重視網絡身份或意識的存在,AI有望成為法人。
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
這本書帶給我許多新的觀點。我總是幻想著AI會逐漸成為我們的模樣,但事實上,AI以其超智能的方式超越了我們,自行組織網絡,無需我們參與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們還能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者或管理者嗎?
這本書也揭示了演算法的可怕之處,它的傳播速度幾何級增長,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成為我們主要的資訊來源。我們還能夠自主選擇接受什麼樣的資訊嗎?我們能夠辨別何時在與AI對話,何時在與人對話嗎?除了加深對AI算法和模型的了解,我們還可以主動制定我們學習或吸收的資訊範圍,並積極通過不同途徑,如書籍、社群、視頻等,來接觸資訊,避免被演算法過濾。
最後,面對AI帶來的工作革命性變革,我認為我們除了追求智力成長外,也應該跳出自己一直建立的專業框架,擴展知識領域,同時多涉獵探索運動和藝術,全面擁抱人類身心靈的多方面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