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Logo
Menu
  • Home
  • 關於我
  • Blog
Menu

Loving Someone with Bipolar Disorder | 當家人或朋友患有躁鬱症,應該如何相處?

Posted on June 21, 2025June 21, 2025 by 繼續讀書
  • 為何選擇這本書
  • 這本書的關鍵要點
    • 躁鬱症不單是躁狂和抑鬱
    • 全方位支持計劃
    • 陪伴者的你,請你好好照顧自己
  •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

為何選擇這本書

相信大家對抑鬱症一定不陌生,這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精神疾病。但你是否聽過躁鬱症呢?躁鬱症經常被誤認為和抑鬱症相同,實際上兩者並不一樣。躁鬱症是一種同時包含躁狂與抑鬱兩種症狀的精神疾病。

我生命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正經歷這個病症。作為陪伴者的我,希望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躁鬱症,學習如何在對方發病或復發的時候,給予最適切的支持與陪伴。

如果你身邊也有親人或朋友患有躁鬱症,希望這篇分享能為你帶來另一個理解的角度,也想鼓勵正在陪伴的你──你並不孤單。

這本書的關鍵要點

作者 Julie 是一位精神健康領域的專家,長年致力於與大腦相關的精神疾病研究。她本身也曾是躁鬱症的患者,因此特別希望透過這本書,鼓勵同樣經歷這段路的患者,以及一直在旁陪伴的家人或朋友。

接下來,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,分享我認為書中最重要的幾個要點。

躁鬱症不單是躁狂和抑鬱

躁鬱症(Bipolar Disorder),從英文的字面可解釋為情緒在兩極之間擺盪的精神疾病──躁狂與抑鬱正是這兩個極端。患者可能會突然情緒高漲、激動亢奮,也可能瞬間陷入情緒低落、悲觀絕望的狀態,而這些狀態通常會持續數星期。此症狀至少出現過兩次病發,且具有未來復發的可能性。

然而,僅以躁狂與抑鬱來描述躁鬱症,仍然太過簡化。其實,躁鬱症的表現是光譜式的,以下是較常見的症狀類型:

  • 狂躁:情緒高漲、精力旺盛,常出現衝動與高風險行為
  • 輕躁:情緒提升但仍可維持日常功能,容易過度自信或判斷失準
  • 重鬱:情緒極度低落,伴隨失眠、無望感與自殺傾向
  • 輕鬱:長期心情低落、缺乏動力,影響生活品質
  • 思覺失調:可能出現幻覺、妄想,脫離現實感知
  • 偏執:過度懷疑他人,有被害妄想傾向
  • 易怒:情緒易受刺激,引發激烈反應或衝突
  • 焦慮:持續緊張不安,伴隨身心不適與擔憂情緒

這些症狀有助我們初步判斷對方是否可能患有躁鬱症,但最終仍需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的診斷與確認。

真正觸發躁鬱症的往往並不是症狀本身,而是患者的遺傳基因與所經歷的生活處境及壓力所帶來的衝擊。躁鬱症的成因與基因遺傳、腦部生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此外,重大生活壓力也常成為誘發因素:

  1. 遺傳基因:家族中有躁鬱症患者,風險較高
  2. 改變:如升學、換工作、結婚、生育、搬遷、移民等人生階段或環境的變動
  3. 學業/工作:高度壓力、時間緊迫、過高或無法達成的期望
  4. 社交活動:參與大型聚會、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新人
  5. 人際關係:重要的人際關係出現緊張,如與家人或親密朋友發生衝突
  6. 重大事件:如至親患病、離世,或受到社會事件的影響

藥藥物治療是躁鬱症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目的是在發病期間,幫助患者穩定情緒,將症狀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,讓他們逐步恢復正常生活。常見的藥物類別包括:

  • 情緒穩定劑(Mood Stabilizers)
  • 抗抑鬱劑(Antidepressants)
  • 抗精神病藥物(Antipsychotics)
  • 抗焦慮藥物(Anxiolytics)

雖然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症狀,但不同藥物與劑量可能會帶來副作用,例如影響睡眠、情緒變得平淡、失去生活熱情,甚至體重增加等。

全方位支持計劃

配合藥物治療,作為陪伴者的我們,可以嘗試與對方一起制定一個全方位的支持計劃,讓我們在對方病發時,能提供更適當與具體的支持。

首先,我們要記得以躁鬱症患者的角度為出發點(Treat Bipolar Disorder First)。這個提醒幾乎在每一章都被提及,可見其重要性。當對方病發時,我們可能會感到對方變得很陌生,例如突然變得非常興奮、對任何事都不順眼、情緒爆發,或者突然放棄原本熱愛的興趣等。在這一刻,這些表現未必是對方真實的樣子,而是躁鬱症在作祟。對方在病發時其實很難控制這些思緒與行為。

當我們能夠肯定這一點,我們就更能站在對方的角度,試著理解對方正在經歷的痛苦,而不是責怪這些看起來異常的反應。我們可以期待,當對方狀態回穩時,會回到那個熟悉的、真實的自己。

不同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,而且每一種症狀的比重也會不同。我們可以試著觀察對方的變化與病發時的行為,將這些行為與躁鬱症的常見症狀對應並分類。例如,對方突然整晚不睡、專心閱讀一本書,而且過程中非常投入,這可以視為輕躁的表現;又或者對方坐在沙發上無法控制地流淚,說不出原因,卻滿是自責,這可能屬於輕鬱。有了這些分類後,我們會更敏銳地察覺對方是否在病發邊緣,能夠更及時回應,減少情況惡化的可能。

但要記得,症狀只是躁鬱症的外在表現,真正觸發病發的,往往是生活中一些重大的衝擊或改變。我們可以努力去理解、掌握這些可能的觸發點,從源頭著手減低病發的機會。例如,若我們知道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容易使對方情緒波動,就可以嘗試協助調整與家人的相處方式;又或者在對方狀態不佳時,盡量協助對方減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,讓情緒有喘息的空間。

人會隨著人生階段與生活環境的轉變而有所不同,躁鬱症患者亦然。我們可以定期記錄對方的狀態,並在對方情緒穩定時一起討論:哪些方法有幫助、哪些沒有效果;哪些能避免病發或防止情況惡化。最關鍵的是,這些策略需要是雙方都能配合的,而不是由某一方單方面主導。

陪伴者的你,請你好好照顧自己

你可能會在與對方的對話中,不經意地受到傷害,但請你不要太在意。試著先觀察對方的語氣和說話內容,是否與平時有所不同,從而判斷對方當下是否正處於病發狀態。若確定對方正處於病發期,而你在對話中感到不舒服,這種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
此時,也請試著體諒——對方正被躁鬱症控制著,本意並非要傷害你,對方可能也不希望自己變成這樣。永遠記得:以躁鬱症患者的角度為出發點(Treat Bipolar Disorder First)。當你理解這一點,你會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回應,也可以溫和地提醒對方可能正處於病發邊緣,並開始啟動你們一起建立的全方位支持計劃,循序協助對方走出來,必要時也要陪對方一起求醫或復診。

在陪伴的過程中,你可能身兼數職──生活照顧者、經濟支援者、心靈安慰者等。這樣的多重角色,往往會讓你累積大量情緒:恐懼、憤怒、壓力、內疚、沮喪、傷心,甚至絕望。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,請不要怪責自己,因為你本來就只是一個人,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。

你在努力陪伴的同時,也期盼對方能逐漸康復,回到穩定的狀態。如果你發現自己仍然承受很大壓力,請嘗試向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傾訴,也可以尋求情緒輔導、心理治療等專業支援,讓自己有機會好好被照顧。

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

以躁鬱症患者的角度為出發點(Treat Bipolar Disorder First)。 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。這本書讓我學會,作為陪伴者可以如何提供更多實際的支持,也幫助我更理解躁鬱症患者在病發期內的感受與痛苦。耐心的陪伴,是一種力量,能夠讓對方在困難中慢慢復原,回到相對穩定的狀態。


書名:Loving Someone with Bipolar Disorder: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Your Partner
作者:Julie A. Fast, John D. Preston
購買連結:
– Kobo電子書
– Amazon

© 2025 繼續讀書 | Powered by Minimalist Blog WordPress The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