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選擇這本書
今次我選擇了平日很少接觸的類別──歷史書籍。作為理科背景的我,一直對閱讀歷史心生畏懼,因為歷史牽涉眾多國與國、人與人之間的細節,且多個事件在時間線上交織,令我難以跟上。讀完高效海綿閱讀法後,我決定除了習慣地閱讀的實用書,也投入歷史書籍,因為歷史能讓我們了解前人所經歷的事,進而更明白當下的演變。雖然閱讀過程十分艱難,但最終我仍感恩能夠完成,重溫了19世紀世界的格局,並了解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當時各國的版圖,從而引領出今日的格局。
十九世紀重要事件
十八世紀可算是傳統世界與現代世界之間的轉捩點:由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帝國體系,逐漸轉向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政治格局。英國在紡織業中引入紡紗機進行機械化生產,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機,率先帶動了工業革命。與此同時,法國在本世紀末爆發革命,美國於1776年獨立,德意志地區也隨著交通基礎建設、資本與技術投入慢慢崛起成為工業強國,使歐洲成為全球霸主。隨著十九世紀先後爆發的拿破崙戰爭及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歐洲的傳統地位才逐漸式微,世界格局也因此被重新改寫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
歐洲列強分成兩大陣營:三國同盟(德意志帝國、奧匈帝國、意大利)對抗三國協約(英國、法國、俄羅斯)。1914年6月,奧匈皇儲在薩拉熱窩遭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。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。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。隔日德軍入侵比利時,英國因違反比利時中立而對德國宣戰,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。
德國本欲依「施利芬計畫」速戰速決:由比利時南下直搗法國北部巴黎,然後調兵東線對抗俄軍。但因比利時頑抗且俄國動員迅速,西線於9月馬恩河戰役受阻,轉入壕溝戰。俄國方面因徵兵過多,農工生產下降、糧食短缺,終於在1917年爆發內部革命,並退出戰局。
另一邊廂,英國海軍封鎖德國,切斷其海外補給。德國則於1917年重啟無限制潛艇戰,擊沉多艘協約國與中立國船隻,包括美國商船,使美國於同年4月對德國宣戰。美國憑藉雄厚物資與工業優勢,1918年夏季大量部隊抵達西線,協約國攻勢壓倒同盟國;德國因國內糧荒與政治動盪崩潰,最終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停戰協定,宣布投降。
戰後歐洲各國元氣大傷,基礎建設與工業資本盡毀,失去長期累積的財富;美國則趁機擴張軍工與金融實力,從戰前淨債務國躍升為全球最大債權國。戰敗的德國依「凡爾賽條約」承擔全部責任,被迫割地賠款,自此國勢衰微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
作為一戰戰敗國,德國在「凡爾賽條約」與經濟大恐慌的雙重衝擊下,物資匱乏、通貨膨脹,民不聊生。納粹主義出現,主張放棄「凡爾賽條約」和排斥猶太人的資本主義,獲得很多民眾支持。1934年希特拉兼併總統與總理職權,成為國家元首,納粹政權隨即建立:推行四年計劃、實行指令經濟,主導生產計劃、原材料分配、貿易調整,又透過秘密警察與集中營體系,對猶太人及政治異己進行全面迫害。
希特拉懷抱世界霸權野心,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簽署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」及其秘密議定書,暗中瓜分東歐勢力範圍。9月1日,德軍憑藉閃電戰戰術先發制人入侵波蘭。9月3日,英國與法國對德發動宣戰,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此全面爆發。
1940年春夏,德軍先後攻佔丹麥與挪威,繼而迅速擊潰荷蘭、比利時與法國,西歐大半淪陷。隨後不列顛空戰爆發,德國無法壓倒英國。1941年6月22日,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,入侵蘇聯,卻因後勤困難與嚴冬阻滯戰線,最終陷入拉鋸。
另一邊廂,日本於1940年與德國、意大利結成軸心國,嘗試擴大東南亞的版圖,並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,促使美國對日本宣戰,美國遂與英國、蘇聯結成同盟國。1942–43年間,同盟軍在北非登陸作戰,奪回控制權。1943年轉而進攻意大利,使其提前投降。1944年6月,同盟軍在西歐開闢第二戰線,於諾曼第成功登陸,最終逼迫納粹德國於1945年5月無條件投降,戰後德國由美、英、蘇、法四國分區佔領。8月,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,日本於8月15日宣布接受「波茨坦公告」,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,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畫下句號。
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
閱讀歷史書籍確實頗為吃力,但在閱讀過程中,我逐漸發現其中的趣味,親眼見證國家興衰與轉折,並體悟各種戰略部署如何扭轉局勢。特別感謝 YouTuber Ming仔團隊製作的一戰與二戰短片,幫助我梳理事件發展時間線,更能深刻感受戰爭張力。我將會持續閱讀更多歷史書籍,並對一些具體事件深入探究,例如德意志重工業的興起、諾曼第登陸行動、美國崛起為全球資本主義重心等。
「時勢造英雄」這句話十分貼切,歐洲曾以工業實力領導世界,卻因兩次世界大戰大傷國力,讓美國趁勢崛起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動盪,以及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,使德國民眾深陷困苦,最終在1933年選出極端主義領袖,為二戰埋下禍根。
戰爭部署與世界版圖變動,讓我體悟不同地理位置的關鍵意義,也使我更理解當前美國對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高度重視,這些看似平凡的水道,對國家戰略地位、貿易通道與安全防務均具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