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許曾經思考宗教信仰的你,跟我一樣心裡會有以下的問題:
- 神是否真的存在
- 祈禱如何較準焦點在於神,而不單純是自我反思,或記念他人的需要
- 如果神真的存在,為何讓苦難發生
這本書以基督教為主軸,或許能回應部分疑問,至少提供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去思考。
作者Timothy Keller是一位牧師,他於紐約曼哈頓市建立教會,服侍年輕專業人士,其中許多人生活忙碌,對宗教抱持懷疑。他的神學觀念屬於改革宗神學,強調神的主權、恩典與救贖。
宗教的目的都是導人向善、安慰心靈,所以相信任何宗教都一樣嗎?
確實,多數宗教都有許多道德與倫理的教導,最終希望我們變得善良,並在軟弱時獲得心靈的倚靠與安慰,同時明白作為人的限制,學會放下自我。然而,一個宗教的教義同樣重要,因為它決定了信仰的核心。例如佛教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,但天主教、基督教和回教都相信。教義反映著我們對神本質的信念。
如果神真的存在,為何讓苦難繼續在世界發生?
這問題的核心在於,我們能否接受一位容許苦難存在的神,即便祂存在與否。以基督教為例,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世上有苦難,但苦難本身體現了上帝的存在。透過耶穌基督,上帝親身經歷最大的痛苦,為世人的罪付上代價,拯救我們。唯有如此,才能終結罪惡與苦難,而不是終結人類本身。
我們無法避免苦難的來臨,但當面對苦難時,基督教的道成肉身與十字架的教義讓我們在苦難中仍有安慰。至少我們知道,耶穌曾經經歷被世人唾棄、走上十字架犧牲的痛苦,而祂三天後復活的教義,使我們在面對苦難時擁有強大的盼望與平靜。
宗教讓人失去自由?
以基督教為例,聖經記載了許多有關道德與倫理的規條與教導,許多人認為這些規範限制了個人自由,沒有這些束縛反而更自由。這種不受約束的自由,確實讓我們能自行決定一切,為自己負責。然而,這些行為背後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慾望——我們想要掌控更多、滿足自己,結果卻永遠不滿足,心靈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。
自由不是除去限制,而是尋找合適的限制,幫助我們從罪性與慾望中解放出來,接近那些能讓我們的本性與世界調和的目標,追求真正的喜樂與滿足,進而產生更大的力量,影響世界與身邊的人。就像基督教常談的愛,愛不只是言語的表達,更涉及彼此無私的付出與犧牲。愛的確讓我們失去某種程度的自主性,卻也帶來深層的滿足感。
這能證明神的存在嗎?
我們難以以強烈的理性主義去證明上帝的存在,因為祂不是宇宙中的一個個體可被研究。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,超越宇宙本身,所以人類的智慧或許暫時無法滲透。同樣地,我們也無法證明上帝的不存在。唯有當我們先假設祂的存在,去感受祂在世界中的創造,期待祂帶來的救贖,這份期盼才能給我們生命多一份動力。如果上帝照著祂的形象創造了我們,那麼我們透過了解上帝的屬性,便能找到我們與祂之間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