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印象中,蔡瀾一直是一位見識廣博的旅人,走遍世界各地,深入了解各地文化,認識無數人物與故事。他對飲食的講究更是出了名的,從食材選擇、烹調方法到賣相與味道,無一不講究。我對他的認識,也因《蔡瀾嘆世界》這個節目而加深。
然而,讀完這本書,我才真正認識到蔡瀾不只是一位旅行家或美食家,更是一位保有年輕心境、樂於學習、不斷探索生活的前輩。他寄語我們:
年輕人,總要有點理想,總要有點抱負,總要有點想做的事情,要做就盡量去做吧!
人生總有些事想做的,想做的便去做,別想太多,別被世俗的框架限制。蔡瀾教我們:簡單的樂趣也可以變成學問,只要深入研究、傾注熱情,做到忘我境界,煩惱自然消散,而你也會漸漸在那方面成為專家。
蔡瀾亦強調人是一個地方最動人的風景。他每到一個地方旅行,總會用心了解當地歷史,並觀察歷史如何影響當地人的飲食文化。這種對人的熱情與好奇,貫穿他書中的每一篇文章。
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他寫了整整七篇文章談雞蛋。你沒聽錯,是雞蛋,而且每篇都談不同的煮法:煎蛋、煮蛋、炒蛋、蒸蛋、燒蛋、烚蛋、焗蛋,甚至混蛋。每一種烹調方法都蘊含巧妙的學問,從火候、次序、時間、調味,每個細節都不容馬虎。一個小錯誤,就會影響雞蛋最終的味道。
我讀到第一篇時,便忍不住馬上收藏下來。寫到這裡,我也想立刻走進廚房,按著他的步驟煮一隻完美的雞蛋。而雞蛋,竟也如人生。我們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活出一段人生。過程中可能會失敗、會碰壁,但正是這些錯誤,讓我們學會調整與堅持,最後終能煮好屬於自己的那隻雞蛋。吃下去的那一刻,會心微笑,十分滿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