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選擇這本書
我一向喜歡閱讀實用類型的書籍,但對理財主題接觸不多。這本書與一般介紹投資產品或技術分析的書籍不同,它透過多個理財故事,帶出成功致富所需的重要心態。作者認為,投資前我們首先需要建立正確的金錢觀,然後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。正值當下全球關稅緊張、經濟低迷的環境,這本書正好提供我一個機會,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與規劃。
這本書的關鍵要點
這本書透過二十堂理財課,逐一介紹不同的金錢觀念與致富心態,當中不少內容都給了我寶貴的提醒與反思。以下我將從四個方面分享我認為最重要的要點。
金錢最大的價值
金錢能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,換取物質或體驗上的享受,然而它最大的價值,在於賦予我們掌控時間的能力。只要你願意,你便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,與你想要的人,做你想做的事。試想像:若你突然希望到外國體驗一年的生活,隔天就能毫無顧慮地辭去全職工作,而不必擔心失去收入會帶來財務壓力。由此可見,財務自由之所以是許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,是因為它讓我們不再完全依賴一份朝九晚六的全職工作,仍能自由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。
投資是一場長遠的堅持
精明的投資策略,並非追求一次性的最高利潤,因為那樣的成功往往可遇不可求;真正有效的方法,是能穩健地獲取合理回報,並讓我們有能力長期堅持、反覆執行。這也正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複利效應的精髓所在:時間與持續性,才是財富累積的關鍵。
與此同時,養成儲蓄的習慣亦十分重要。當我們不把整筆收入花光,而是預留一部分資金,便是為未來保留選擇的空間。我們可以思考:是要將金錢花在不斷升級的消費品上,還是留下一些彈性,讓將來的自己不用因經濟壓力而放棄掌控時間與生活方式的自由?選擇儲蓄,不只是放棄眼前的享樂,更是為了成就長遠的生活自由。
擁抱失敗
投資並非僅靠財經知識與技術分析就能保證獲利,當中還牽涉到運氣、時機、突發事件與市場情緒等多重因素。投資市場的變化背後,往往由無數故事與動力交織而成。但別誤會,作者並非鼓勵大家投機,而是提醒我們必須正視投資本身的不確定性與風險——只要這些風險不會對我們造成沉重的財務壓力、不影響生活品質,就屬於可以承受的範圍。
市場的波動在所難免,所選擇的投資產品也不可能每次都判斷正確。我們應該有心理準備,允許自己偶爾看錯,同時明白每一次投資可能帶來的損益範圍。若能將這些波動視為投資的成本,那麼我們就能更從容地面對市場起伏,長期穩健地走在投資之路上。
打造屬於自己的投資計劃
我們常見許多股評人直接推介個別股票,或有人追隨著名投資者如巴菲特的投資組合。這些資訊固然值得參考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:每個人的投資目標其實可以截然不同。我們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,獲取資訊的途徑不同,生活需求各異,對風險的承受程度與回報的期待也不盡相同。單憑模仿他人的成功,無法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思維與邏輯。因此,投資前應先釐清自己的目標與時間規劃,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計劃。
這份計劃無須過度理性或精密,只要合理可行,不用全天候緊盯市場,能讓自己每天安心入睡,便是一個好計劃。在保守與進取之間取得平衡,按風險承受能力分配不同類型的資產。亦不需執著於過往設定的目標;隨著環境變化與生活階段的轉變,完全可以根據當下需要,重新調整方向與策略。
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
除了如何培養習慣,把工作所得的收入轉化為儲蓄,並用於投資之外,我認為維持收入來源的多樣性,或是將複利效應應用在提升自身收入上,同樣重要。除非從小便已培養穩健的投資習慣,否則如我這樣在工作兩年後才正式開始投資的人,複利效應的起點就只能從那時算起。當進入家庭生活階段後,開支大增,要在維持生活品質的同時,依靠儲蓄投資致富變得更具挑戰;至少,掌控時間這種自由未必能立刻體現,或許要到中年後才會慢慢享受到這份果實。
這也正好呼應書中提到的觀點:每個人的投資目標皆不相同。以我自身情況來說,盲目追隨像巴菲特這類知名投資者的投資組合,是否真的適合我?值得深思。
面對當前全球關稅緊張、經濟低迷的局勢,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計劃是否仍然合時宜。我會根據自身的生活需求與風險承受能力,調整保守與進取的資產比例,並分別訂立短期與長期的投資目標。由於我對自己的性格有相當了解,因此更傾向選擇涵蓋不同市場的指數型基金,而非花費大量時間去挑選個別股票,這樣的投資方式對我來說既穩健又符合生活節奏。
書名:致富心態:關於財富、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
作者:摩根豪瑟 Morgan Housel
譯者:周玉文
購買連結:
– Kobo電子書
– 博客來
– 誠品